欢迎来到世界珠心算网 Welcome to WAAMA
新闻
新闻聚焦
首页 新闻 新闻聚焦
“中国珠算”的申遗之路
2014-01-11 00:00 浏览次数:751次 来源:世界珠心算联合会

尊敬的顾主任,尊敬的迟部长,柳部长,丁会长,各位代表,各位来宾:早上好!

2013年12月4日下午5时23分(巴库时间,北京时间当日晚9时23分)在里海之滨、美丽的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执行主席一锤落定,全场掌声雷动,“中国珠算”通过评审,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委员会的决议中指出:“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运算方法。它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工具经世代传承,一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作为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中国珠算”是中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30个项目,这不仅是中国珠算界共同期盼的重要一刻,亦是所有关心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人们的共同心愿。我和中珠协的刘芹英博士有幸作为珠算界的代表,成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员,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次与会,是中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包括遗产参与申报与保护主管机构的代表。我们深感荣幸,也深怀忐忑。在此,我要向珠算界以迟部长为首的各位前辈和中珠协以丁会长为首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一难得的机会。同时,还要感谢全国珠算界的同仁们,是你们多年来的坚持,坚守着珠算这块阵地,使它不仅没有失传,而且不断创新发展,才有了今天珠算申遗的可能,再次要感谢各位业内外专家,是你们在我们五年的申遗路上,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与支持,才有今天的申遗成功。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文化部的领导及这次赴巴库代表团的团友们,是你们的正确领导与决策,团结一致与协作,最终使中国珠算登上了世界舞台,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

下面,我想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珠算”申遗五年走过的历程。

一、初识珠算,国内申遗成功

不多说,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在申遗期限已过,由文化部网开一面,紧赶慢赶,赶上了国内申遗的那一班车。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及黄山市屯溪区文化局申报的“珠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申遗成功,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认识珠算,中国珠算走向世界

2008年2月,中珠协报经财政部领导批准,成立了以迟海滨会长为首的珠算申遗领导小组和我牵头的5人申遗工作小组。会后,工作小组制定了申遗工作计划,正式开启了《中国珠算》的世界申遗之路。

在业内外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珠算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小组精心制作申报文本,数易其稿;委托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国珠算》宣传片、资料片;征集老照片、摄制新照片。经多次修订,历时5年,终于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申报材料。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申报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深化认识珠算和珠算文化

在申报文本的撰写与修订过程中,学习、了解、撰写《中国珠算》申报文本,是摆在我工作小组面前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我这个牵头人,既不懂珠算,亦不懂申遗,完全是个门外汉,我们小组里只有一位珠算史博士,可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我们只好是边学习,边了解,在不断学习中加深认识,。在文本撰写过程中,我们逐渐理清了这样几个问题。

1、珠算的定义。

我们曾翻遍有关珠算的文献,关于珠算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部分都是把它描述为一种计算工具。我们目前文本中的定义,还是工作组及协会秘书处多次讨论,在申遗专家罗微博士的帮助下确定的。即: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运算,是历代中国人有关数的知识和实践。这个定义,最终获得了业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这一定义把珠算的独特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描绘出来了,珠算是中国人的数学,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其算法和口诀凝聚着古代中国人的聪明与才智,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也正是这一定义,确定了“中国珠算”以“知识与实践”体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获成功。

2、叙述历史,还是讲述现在。

据有文字记载,“中国珠算”历经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称。开始撰写文本,我们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它的发展和传播历史。在文本修改过程中,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学习,多个回合,我们才逐渐理解,文本中应重点表述项目现存的全部主要特征,而勿需详细列举该项目的历史、起源或其存在的久远性。那么它现存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虽然在计算领域的实用功能退居次要地位,但它的教育与启智功能则更加突显出来。由于算盘简单的结构中,蕴含着精深的数学思想,五升制、十进制、位值制和累数制的运算规律,珠算以珠示数,珠动数出,算存一体,过程可观,形象直观的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性,一直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工具之一,为儿童数学启蒙和基础教育提供了高效、系统的实践方式。上述特征鲜明的体现了该遗产项目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被不断的再创造”,完全符合公约要求。

3、侧重实物及运用,还是挖掘其文化内涵

工作之初,我们把算盘的制作、构造、使用、以及珠算口诀用了很大篇幅进行描述,提交到专家论证会上,大家提出了很多质疑,认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去甚远,申遗项目“应避免过于技术性描述”,而应体现出项目持有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和持续感”,体现它的“社会化文化功能”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见证人类的创造力。”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寓意却非常深刻。要挖掘出珠算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与中国人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案例,单靠文人的妙笔生花,绝对不行。我们的珠算博士、申遗博士、民俗学专家多次共同研究讨论,特别是我们国家的申遗专家巴莫老师,为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与我们共同磋商、反复修改了不知多少遍,才有了今天这个文本。文本的撰写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学习、了解珠算和珠算文化的过程。珠算自发明之日起,历经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中国文明和文化创作的诸多领域,如民俗、语言、文学、雕刻、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算盘在实际应用中还在人们的生活世界形成了与珠算有关的文化价值观。形成我华人的独有文明,珠算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与情感认同,这才是珠算的内涵与精髓。

4、濒危的,还是活态的

最初,我们是按濒危项目去做的,做的过程中,有些难以自圆其说,因为还有那么多人在学习珠算,珠算的创新发展形式——珠心算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每年还有几十万人学习它。在反复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珠算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认知度,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科学实验已经证实在珠算基础上创新形成的珠心算具有显著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作用,它是弘扬传统珠算文化的新载体,中国珠算应该作为鲜活的代表作名录项目进行审议。它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现实的“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

5、不断调整文字与表格,适应教科文组织的要求

在五年不断修改文本的过程中,教科文组织申遗的规则、文本要求、表格设计、字数规定也在变化中。申遗之初,我们用的是我国2004年翻译出版的申报指南,这期间,各项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变一次,我们的申遗文本均要重新撰写、填报,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我们外文水平的限制,对文本撰写要求的理解难以深入,工作难度还是挺大的。幸亏有业内外许多相关的、甚至是跟我们毫无工作关系的人们的帮助,总算艰难地完成了文本的制作。

(二)申遗宣传片、资料片的摄制、修订与制作

6年前,从珠算国内申遗开始,中珠协就委托中央电视台一频道著名编导陈开为我们摄制申遗宣传片和资料片。2008年,我们工作小组与央视摄制组,历时2个半月,到北京、上海、黑龙江、山西、陕西、广东、江苏、浙江、宁夏等9省市现场拍摄博物馆、珠算珠心算比赛现场、珠算课堂教学等,积累了大量素材,所到之处,得到当地财政部门、珠算协会、博物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同时采访了数名相关的珠算界、数学界资深专家,他们有的已至耄耋之年,有的现已不在世,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央视摄制组,用最棒的编导、最出色撰稿和摄影,制作录像片,请著名中英文主持人为片子配音,制作出的宣传片在我们的文本尚不成熟时,即已得到业内外专家的交口称赞,他们说,没想到,那么枯燥的珠算,能够拍出这么美的宣传片。10分钟的《中国珠算》宣传片及后来制作的资料片,为《中国珠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业内外专家的鼎力相助

业内专家不多说了,我们在撰写文本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请教有关专家、亦或是在专家论证会上,大家都争先恐后、献计献策,在老照片的征集、新照片的拍摄过程中,也都有求必应。而在先后两次征集“社区与个人事先知情与认可书”的过程中,各地及相关传承人代表都积极响应,回馈意见。我要多说几句的是业外专家,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在我们起草文本时,曾与我们逐字逐句推敲,之后多次帮助修改;再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所、我们国家在教科文组织的申遗专家,在文本制作后期,包括资料片解说词的修订、英文版的翻译、定稿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还有关于项目名称--中国珠算,英文我们用的是音译,对于外国人,就比较难理解,最后采纳了文化部外联局申遗专家的意见,加了副标题-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使得项目名称直观、明确;而我们文本、宣传片解说词前期的翻译则得力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美籍资深教授以及几位博士的鼎力相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业内外专家学者热心参与、为我们出谋划策的原动力。借用一句俗话,归根结底是大家都有一颗中国心,是中国珠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四)申报过程中,与教科文组织的沟通与协调

在五年申遗过程中,我们与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秘书处始终保持联系,其间,共收到10封教科文组织确认函及要求补充材料的函件,我会报送函及复函8封。对教科文组织要求提供修改、补充材料,我们都积极做出回应,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五)工作中的缺憾

1、在承担申遗这项重大工程中,深感协会力量的薄弱。基础工作的薄弱,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珠算及珠算文化了解不深,对“公约”学习理解不透,以及文化的差异,常常使我们力不从心。

2、专家指出,与教科文组织链接,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我会网站太过单薄,内容不丰富,而且没有英文版,无法使外界了解珠算。

3、工作小组语言能力的限制,致使信息不对称,时至2011年,教科文组织申报文本文字及表格要求都做了更新,我们仍使用的2004年的申报指南,自然影响到申报质量。直到巴莫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申报要求及表格,才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以上是中国珠算的五年申遗历程,其中也包括一些自己的感悟,时间关系,只能简要介绍,既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在此,仅为大家提供一些信息,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三、保护、弘扬、传承与发展珠算文化,任重道远

申遗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保护、弘扬、传承与发展珠算文化才是我们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国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第一次以知识体系入选,是一项重大突破,这不仅是珠算界的荣耀,亦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要不负这个第一,不负众望,从现在开始,就要逐项落实申报文本中承诺的各项保护措施。四年后,要向教科文组织提交履约报告。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珠算的保护、弘扬、传承与发展,再做贡献。

谢谢!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