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珠算,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数学遗珠。近年来,130余个国家、地区已开展珠算教育,海外参与学习者逾百万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中国珠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走出去”不仅是单一的文化传播,更是对世界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珠算走向世界,作为人类心智潜能发展的共同追求,通过共享的符号、象征和社会实践,获得了世界广泛认同。通过增进信息传递,形成共同体结构;通过建构共同空间,塑造共同体的身份认同;通过提升传播效能,构建共同体的社会现实,进而形成国际珠算共同体。国际珠算共同体,有助于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和持久活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珠算 国际传播 价值内涵 实践路径
精彩内容摘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为人类实现共赢共享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珠算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的精神瑰宝。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十余年来,中国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和人民一起,在努力传承好、保护好珠算非遗的同时,也将这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播到了全球各地。赓续传统、面向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珠算文化力量。
中国珠算非遗价值内涵
(一)珠算——传承千年的中国数学遗珠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未有间断的文明,而珠算是伴随着这一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并且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之一(李文林,2021)。珠算非遗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各个时期的科学、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珠算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的计算方式,还是中国古人了解世界,探寻各种规律的重要知识体系。时至今日,很多民间俗语仍是珠算口诀衍生而来。例如,“一退六二五”“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等。珠算的文化意蕴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当中。
1.最早见记于东汉《数术记遗》,唐宋时已在商业活动应用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人们根据珠算口诀,通过手指拨珠,可以完成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以及解高次方程等数学计算(刘芹英等,2023)。珠算,有着1800余年历史,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数术记遗》一书(华印椿,1987),原文是“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李约瑟,2022)。北宋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上绘有像算盘的图,后经珠算史研究者多方考证,确定是一架十五档算盘(陈玲,2013),说明北宋时算盘已在商业计算方面发挥作用。
2.元明时期发展步入鼎盛,并推动历法、音律学发展
元明时期,随着珠算的广泛应用,珠算的算理、算法逐渐完善,到明代中后期,珠算完全取代了筹算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计算方法。明代最有影响的数学家、珠算家程大位,其撰写的《算法统宗》是中国数学史上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也是发行量最大、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珠算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算法统宗》:“此书专为珠算而作,其法皆切于民用,故世俗通行。”(华印椿,1987)。全书595个应用问题全部用珠算演算。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曾评价,“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善于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往高里提,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我国古代数学”(顾今用,1975)。
这一时期,珠算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历法、音律等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据清代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的考证研究,元代天文学家郭伯玉参与编制的明代正式采用的历法之一《大统历》是用珠算盘进行计算的(李约瑟,2022)。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朱载堉,一生计算历法、乐律,都是用珠算完成。他创设八十一档大算盘,用其开平方、开立方,首创十二等程律,在音乐上开天辟地创造了一种新律制,并影响至今。十二等程律对中外数学史和乐律学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此基础上,朱载堉创制的均准是世界上最早的等程律弦乐器,是近代钢琴调音定律的始祖(戴念祖,2016)。
3.清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文化价值得以挖掘
清代至民国时期,商贸繁荣,珠算在民族工商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末兴办学堂,珠算列为小学课程,首次编著珠算教科书,珠算由私相传授走向了正规教育(李培业,2007),普及范围更加广泛。20世纪70年代,“珠算、笔算、口算”三算结合的教学实验在全国小学中广泛开展,珠算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珠算的教育价值愈发受重视。
4.当代珠算创新发展,珠心算彰显科学文化魅力
吴文俊院士指出,“珠算是中国在科学文化上的伟大贡献”(罗见今,2009)。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时,算盘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珠算作为计算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式微,但在数学研究、运算实践、智力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价值(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10)。珠算式心算(简称珠心算)便是珠算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以珠算为运算模型,通过脑珠像操作的高度自动化而实现“内化”的心智活动(刘芹英等,2023)。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对珠心算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表明,珠心算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技能,更是一种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方法。从这个角度看,珠心算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展现珠算非遗以“算”育人、以“珠”化人的价值。
(二)珠算——传播全球的中国文化瑰宝
1.古为今用:商业与教育共同助力,珠算文明惠及东西
珠算非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智慧,以其强大的运算功能自古流传至今,因其简便实用,曾广泛应用于商业计算。珠心算作为珠算在当代的创新,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其他文明国家历史上,珠算也有重要一席之地。明代《算法统宗》随着商业贸易的交流传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对推动汉字文化圈的数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郭世荣,2000)。日本数学家吉田光由根据《算法统宗》撰写了日本和算的开山之作《尘劫记》。此后,珠算不仅作为实用计算流传于日本民间,更成为教育文化融入日本基础教育理念中,并代代相传(吴秋红,2017)。中国传统数学理论和数学文化在日本传播、传承、发展,也对日本的珠算教育、数学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促成了日本近代商业的兴盛,影响深远。
11、12世纪,算盘在欧洲成为了通用工具。16世纪,《算法统宗》经商路传播至东亚、东南亚,逐步向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推进,中国算盘以其便捷性、实用性逐渐被更广泛的人群熟知,成为“中国数学”一个极具识别度的象征性符号(周霄汉、贺梦莹,2021)。1922年,菲律宾出版的《珠算基础操作:怎样使用中国算盘》(The Fundamental Operation in Bead Arithmetic,How to use the Chinese Abacus),该书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流传(周霄汉、贺梦莹,2021)。直到20世纪70年代,“珠算热”在美国真正兴起。据有关统计,在珠算教育发展的全盛时期,仅加州就有超过80%的小学开设了珠算课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评价:“珠算是改变欧美国家数学基础教育的一个突破点。”
近年来,珠算、珠心算教育在全球由普及至盛行,传播地域遍及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30余个国家、地区已开展珠算、珠心算教育(高畅,2022),这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珠算已不仅仅是史书上的记载、博物馆的藏品,全球数百万儿童、青少年、老年等群体都曾经或者正在从珠算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内涵中汲取精华养分,珠算非遗得以在全球活态传承、传播。
2.和合共生:政府与社会汇聚合力,珠算非遗造福人类
珠算、珠心算在全球传播中与世界各地文明共享,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互动和融合,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国学习者的“共识”,实现“美美与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002年,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珠联)在中国成立。世珠联是国际民间珠算珠心算教育、研究团体联合组织,其55家会员单位涵盖19个国家和地区。世珠联致力于弘扬珠算文化,加强各国(地区)珠算心算组织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事业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日本将算盘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数学教学工具”。1935年起,珠算成为日本小学必修课;2020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最新《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算数编)》中继续要求,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开设珠算教学课程。日本还成立了全国性行业组织“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合会”,开展珠算的学术研究,举办珠算等级鉴定、全国性竞赛等,向社会普及推广珠算、珠心算。马来西亚教育部认为,在技术驱动的时代,不起眼的算盘已成为激活儿童全脑发育的强大而有效的方法。从2005年开始,马来西亚小学一年级推行珠算教育,并被纳入数学课程纲要。自1977年起,汤加王国教育部开始在小学推广珠算教育,2021年珠算已成为汤加公立小学3—6年级必修课。此外,民间的珠算教育机构对珠算教育在全球范围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0年8月,由中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珠算教育工作者联合签署的《国际珠算教育者会议宣言》指出,努力普及珠算,通过珠算为人类造福,是珠算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3.以人为本:研究与实践双向赋能,珠算当代价值凸显
珠算、珠心算教育在全球广泛开展,国内外数学、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探究珠算珠心算的奥秘。来自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著作,专门研究珠算、珠心算教育对儿童大脑和心智发育相关影响。
研究显示,长期的珠心算训练使儿童形成了独特的、以“脑珠像”为媒介的数字感知和加工方式,使用视觉空间表征系统建立珠像与抽象数量的直接联系。有效的珠心算学习可以增强数学能力,对工作记忆(Watanabe,2021)、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Watanabe,2023)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ang,2020)。此外,珠算学习对耐心、专注力、自控力(周新林,2021) 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计划、专注、自我控制、意识和灵活性,也称为“执行功能”“自我调节”,是青少年终生的核心发展能力。珠心算学习帮助大脑结构和神经网络构建、发育得以整体优化,使大脑更有效地处理任务(吕贵阳等,2024),促进儿童大脑的认知能力高质量发展。随着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推进,进一步对全球珠算珠心算教育实践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研究成果体现了珠算珠心算的科学价值,从而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国际传播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
闫晓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王经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